穿越时装周的故事如何与棉鞋图片共鸣
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014秋冬系列发布的热潮中,我突然收到了许多好友的联系。他们有些直接询问是否有节目票,有些则关心我的工作状态,甚至在微博上留言“指定”想看哪场秀。这些年来,人们对时装发布秀的兴趣似乎爆炸式增长,每到四大时装周,都会有媒体自掏腰包或寻找赞助去体验;国内外潮人、明星、二三四五线明星们都爱上了时装周,打扮得花枝招展去看秀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随着人们对时装发布秀高昂兴致的到来,中国进入了“时装周模式”,除了历史悠久的北京和上海之外,还有广州、深圳、武汉等城市也有自己的時裝週,但问题在于我们需要那么多時裝週吗?
然而,在一群想要票去看時裝週的人中,也有一些异类。我认识的一个金融界朋友就不能理解很多人对時裝週狂热,他说:“我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也没法给出答案,只能模棱两可地用那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辞令回应你觉得有,便是有;你若觉得没有,那便是没有。”
我认识的一位报纸時裝编辑,她曾经犹豫要不要转行,因为她发现艺术面前,即使身处於設計師與模型間,也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;随着她對藝術了解深入,她發現,在藝術面前,時尚潮流甚至可以說是一場浮夸而又肤浅的大戏,而她的過往做時裝編輯經驗則隨著一季季潮流而煙消雲散了……現在,如果有人問這位曾經的時裝編輯,在穿衣打扮和搭配上應該怎麼花精力,她會給出一個完全無關答案—與其把時間花在瞬息万变的潮流趋势上,不如多去看看展览、多去了解和艺术相关的事情,這樣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,无论是在穿衣打扮还是家庭布置或者各种细节方面。